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员会欢迎您访问网站!
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回眸 > 资料文库

导航栏目

铁笔铸史的礼赞

发布时间:2016-10-31 点击:60521次

关键词:滇西 腾冲 抗战 九三学社 方国瑜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

内容提要:

方国瑜先生,九三学社社员,现当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方志学家,多年从事祖国西南边陲人文地理、历史掌故、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是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被学界誉为“南中泰斗 ,滇史巨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他1946年著述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至今仍是研究西南抗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重读其著作,想见其为人,高山仰止,感慨系之。

玉碎,典出于《北齐书》:“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本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但是这个词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后,被日军曲解借用,以美化其死不肯投降,全军覆没,被盟军全部歼灭的事态。据历史文献统计,日本官方承认的“玉碎战”共有15次,其中的2次即发生在滇西松山和腾冲。

腾冲 ,古称滇越。 依据《史记》中《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汉时,腾冲属于“乘象国”,又称"滇越",为丝绸之路上的要冲。腾冲之名始见于《旧唐书》,亦作“藤充”、“藤冲”。因位置在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被历代王朝所重视,往往重兵驻守,屯军戍边。明崇祯十四年(1641)徐霞客到达这里,叹其为“极边第一城”。1899年英国在腾冲设立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在腾冲设立腾越海关。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英国殖民下的印度、缅甸与中国之间的商贸往来,更将腾冲推到了发展前沿。一时间,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传统的珠宝玉石生意更是让腾冲声名鹊起。然而, 二战中的滇西之战把腾冲变成了一座焦土之城 。

腾冲城虽然仅是弹丸之地,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地位却极其重要 。这里,不仅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战争的惨烈及全歼日军而闻名天下。这里,从1942年5月10日沦陷到1944年9月14日光复,经历过859个异乎寻常的日日夜夜 ,由此,中国正面战场开始了真正的战略反攻,中国长期被封锁的局面有了扭转,大后方的侧背威胁被解除,也是自 1840年以来百年间中国军队第一次将侵略者彻底赶出国门的完胜之战;同时因有“青山不老,日月永辉,英烈不朽,浩气长存”的国殇墓园(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国内较大规模的正面抗战阵亡的将士陵园,以其震古烁今之力、强烈的感召力,独特的历史价值而被海内外一切珍爱和平的人所敬仰所瞩目。

但凡今人想要更多更具体地了解70多年前这一段抗战历史,必定去查找、翻检、阅读各种相关史料。在林林总总的资料中,方国瑜 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犹如显豁的丰碑 赫然醒目。尽管这部史书沉寂了40多年,著于1946年 ,1994年才正式出版,在21世纪的今日捧读, 你依然会被因呼吸到抗战气息,触摸到时代脉搏的跳跃,看到其所显出夺目耀人的光彩而感到心灵在震撼! 要知道,1946年初,呛人的炮火硝烟还未散尽,方国瑜即到惠通桥、松山、龙陵、芒市、遮放、黑山门、畹町、腾冲诸战场,不辞辛苦广收战报文书,走访亲历其事者,客观、真实地用文字(原稿还附有收集到的为部队作战时实用的油印军事地图)记录下了这段历史。

方国瑜,字瑞臣。云南丽江人。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文献学家、方志学家,是西南民族史的开拓者、云南地方史的奠基者, 被学界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他生于1903年,卒于1983年12月。 一生著作甚丰,成就斐然。其中《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入选20世纪中国百部学术经典,为世人景仰。他是1956年入社的九三学社社员,九三学社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曾先后任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筹备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昆明分社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委员。并先后任第一、二、三、五、六届云南省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或许是因为《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于上个世纪90年代才正式出版发行,且印数少,当时只印2000册,至今没有再版的缘由吧,这部以第一手资料 真实记录抗日战争滇西战事并注有深刻阐释、感悟的著作在除去专门研究滇西抗战史之外的读者中鲜为人知。 即使是九三学社的社员,可能对方国瑜其人其事其著作也知之甚少。 对九三学社历史了解多一些的同志会在西南地区早期社组织建设中或在进行社的传统教育时见到、听到过这个颇有影响的研究民族史专家的名字,从《云南省九三学社简史》中以及在今天的社史研究(《社史研究通讯》2011年第2期)中可以找到相关简介、点滴信息。遗憾的是,仅有的这些都不曾提及这部影响甚为深远之书。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一书资料详实、具体 ,叙述了滇西抗日战争所经历的援缅失利、腾龙沦陷、怒江防卫、保山被炸、强渡怒江、围攻腾冲、松山攻坚、攻克龙陵、占领畹町、收复缅北、胜利会师诸战役,方国瑜根据当时所掌握的资料, “录其大要”,通篇以时间为序,战事布局为纬,完整地记录了从1942年到1945年滇西抗战前前后后的历史情景。让我们仿佛身历其境,嗅到弥漫着的炮火硝烟,看到了战争你死我活的残酷。

“1941年12月 ,倭寇向英、美宣战,进逼南洋,不过百日,占领香港、菲律宾、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新加坡诸境。”

中国远征军缅战失利后,日军于1942 年5月3日攻入西南国门畹町,沿滇缅路长驱直入。方国瑜从援缅军失利写起,尽管文笔平缓, 却让我们惊心看到腾龙地区的沦陷,有如重石压在胸口喘不过气来,“5月3日,敌兵攻陷畹町,即入滇境,……4日敌兵至龙陵”,“5日,自缅甸逃出至龙陵之公私商车,向惠通桥衔接而行。……敌寇军车,潜械伪装,混入商车队疾驶。我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上午十时抵惠通桥,恐敌兵疾进怒江,即命守桥工兵安置炸药于桥上,……距桥十数丈,有敌寇军车已暗随我大队跟进,作偷渡惠通桥之计,至是被阻西岸,及闻枪声,以为我军已发觉,开机枪向桥头扫射,企图阻止破桥,以便长驱直入,我知敌军已跟踪而至,际兹千钧一发之时,马总指挥乃下令炸桥。轰然一声,石破天惊,铁桥中断,时正十二时十五分也。 ”“敌军排挞阻道之车而进,须臾敌快速部队之坦克车、装甲车,已抵桥头,不能飞渡,隔江展开激战。当时“有数百敌兵突至,情势至为危险”,“敌轻我军力单薄,开炮掩护,乘皮船渡江,兼有泅水渡岸者,我忠勇士兵,义愤填膺,跃出战壕,大呼杀贼,冒枪林弹雨,以白刃歼灭之,敌不得逞而稍怯。沿江民众,景从助战,喊杀之声,震动山谷。激战八小时后,我军死亡殆尽。”千钧一发的时候第71军的36师第236团赶到,加入作战,情势转危为安。   激烈的战斗场景、我军将士保家卫国不屈不挠的身影,呼啸着的枪林弹雨、肉搏、厮杀、血腥好似就在我们眼前,耳畔鸣响着我军将士及沿江民众震天吼的呐喊声。

方国瑜也为我们描摹出敌兵虚张声势搞鬼把戏的图景:“敌兵既占腾城,留少数驻城内,其余分驻城附近之英国领事馆、新桥河、五保街、松园、龙光台、老草坡等处,并派巡查队,每日巡行稽查,凡道路要口,构筑极坚固之防御工事,强派民夫,日夜劳作,四城门外,堡垒林立,四五保街要冲之处,深挖战壕,遍设障碍物,如临大敌。且用疑兵,清晨部队由北门出,扬言开赴前方,傍晚又由南门而归,谓增援部队已至。尤可笑者,敌兵初至,派队追击我护路营,城内守军甚少,四城楼上,扎草人,着军服,持枪守卫。老草坡等处亦以草人为兵,远视俨然敌人,久而识破,数月间,敌兵实未增加也。”

对于抗战中官僚的贪生怕死、望风而逃的卑劣无耻行径,方国瑜毫无讳忌,奋笔予以揭露和无情鞭挞。在“腾龙区沦陷”章节中,方国瑜写到,“敌兵突进龙陵,消息传至腾冲,恐慌异常。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绳武驻腾冲,企图逃逸,一面加紧搜括,一面急电至昆明求调他职,即被命为云南警备副司令,藉故首先启运鸦片烟土数百驮离腾,海关银行亦急于输送物资,封马拉夫,秩序已不佳。5月7日,龙监督不顾地方人士请求御敌,率特务营启程赴省,各机关职员纷纷逃散。腾冲县长邱天培送龙监督至芹菜塘,下午回城,傍晚在商会召集临时会议,宣布县府与各机关联合撤退之意。到会士绅谓县长有守土之责,未见敌人,何可撤退。建议派兵沿龙川江防御,拆毁腾龙、龙安两桥,设递步哨以通情报,当场表决议定。午夜,邱县长携眷逃出县城。所有自卫队及警察亦挟持出走至三练。其余各机关主管人员,皆私自潜逃。”“ 9日晨,第66 军之第28 师师长刘伯龙,由龙陵退出,率官兵二十余人至腾城,士绅请留腾镇摄,惟谓无可指挥之兵,即匆促离腾”。“人民四处逃散,转徙流离,不堪其苦。且因不能多携什物,逃出数日,啼饥号寒,为状至惨。” 方国瑜如实记录了敌兵是怎样耀武扬威入的城, “10日午后二时许,敌兵二百九十二名,不费一枪一弹,大步扬扬,把臂欢笑,直入腾城。是时各机关门户洞开,杳无一人,居民逃散已空,城市物资堆存如山,所有公私财物,悉归敌人所有,适数日前腾冲商会由密支那运来大米三千余驮,盐局囤储食盐亦至丰,尤使敌人喜出望外。”

方国瑜所用史料,实事求是,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腾龙边区被日寇攻占的深层次原因,不全是侵略者的魔爪蹂躏、铁蹄践踏之所谓的强大,还有官员的腐败、将帅的怯懦等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其叙大敌当前,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却利用手中职权将儿子龙绳武从抗战前线的龙腾边区调任云南警备副司令,龙绳武临阵脱逃,致使龙腾边区群龙无首,龙绳武与龙云对龙腾边区沦陷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方国瑜怒斥“当道无决策 ”,致使“全滇人心惶惶”。方国瑜秉笔直书,忠实纪实,不为尊者讳,发扬了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精神,体现了作为历史学家的胆识、良知和赤诚爱国之心,也展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威武不能屈的昂扬的傲然风骨!

方国瑜与滇西抗日战争,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尤难能可贵的是,方国瑜对于滇西战事,不仅是记叙者,像战地记者那样忠实记录滇西战事的细节,而且作为亲历者,作为一个始终心系国家、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学者,更是以其敏锐的眼光和军事头脑,敢于为滇西战事立言献策。腾冲沦陷,西南大震之际,当时的军事委员会下令破坏祥云至孟定的公路和祥云至西昌金沙江以南的公路,欲放弃云南,退守四川。方国瑜大声疾呼:云南失守,四川难保,中国将亡。他积极支持时任云南监察使的李根源(1879-1965,集政治家、军事家、作家、学者于一身)上书当局,反对退守澜沧江之议,力主坚守怒江防线。1942 年冬,为巩固滇缅北段边防,第 11集团军谢晋生部队开辟了茶里游击区,当地民众竭诚相助,沉重打击了日寇。1943 年夏,英国政府以茶里在滇缅未定界为由,中国军队不宜驻防,要求中国军队撤出。当时中国政府同意英政府的要求,欲将军队撤出。方国瑜为此心急如焚立即上书军事委员会,阐述茶里游击区军队不可撤退的缘由并请云南省参议会向中央政府建议:“茶里不可不守,让与英人必不能守,则我军断断不可撤退。”“目前我与英人合力,应付倭寇,击败共同敌人,为第一事。为目前军事,断无撤退茶里游击部队之理,不能从英人之要求。”他认为“若我先失茶里,则腾北不保,即能固守怒江天险,然反攻时费力必大,牺牲必多。茶里一隅之进退,关系于我军事之得失者,不可以数字估计。” 然而,他的分析、建议没有得到采纳 ,游击队从茶里撤出后,日寇乘势侵占昔董、施角、片马一带, 导致中国军队腾北防守军无法立足。后来战事发展果如方国瑜所料——以大批远征军将士付出生命这个极其惨痛的代价才赢得战略反攻的胜利。   正是由于方国瑜兼具军事家与政治家的头脑,才使得《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虽为不足16万字的小册子,仅为反映滇西战事的书,却简而不陋,细大不捐,反映的虽然是局部战事,却具有整体战略眼光,即使研究中国抗战史、研究太平洋战史之人也不能小觑或忽略。

方国瑜在收复腾城之后便奔赴滇西各战场 。他是一介文弱书生,却像果敢的战地记者一样追踪报道战场上、巷战中的敌我双方,包括战前部署、战斗经过,敌人怎样构筑工事和部署兵力 ; 他的笔记录了罄竹难书的敌人凶残暴行  ;记录了远征军地上作战的步兵、炮兵与空中作战的航空兵,长官与士兵,中方与美方人员怎样密切合作协同作战  。于此同时还记录了在当时气候变幻莫测、疾病流行的恶劣生存环境下, 运输部队怎样陆空运输, 协运粮食弹药 修筑中印、滇缅公路的工兵与数十万民众对抗日的支持, 赞叹他们对国家对民族阙功甚伟的贡献 。

方国瑜有史学家的责任、良知,有自己的分析、判断。他在《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往往用“按”的形式对所录用的资料作出进一步阐述、补充和直抒胸臆地点评,其分析判断条分缕析,不仅精到,而且兼具天文、地理、经济、历史、人文、民俗,体现了其作为史家的深厚的学养和人文情怀,比如在记叙“围攻腾冲城垣战役”后面他作的按(按语):“自渡怒江反攻至克复腾城,实施战斗之时期,为5月11日至9月14日,时值雨季,地多瘴气,气候变幻无常,对部队之战斗力,影响特大,而怒江滩多水急,不特架桥困难,且漕渡亦不易,故时有翻船及溺毙人马之事,如遇接日天雨,山洪暴涨,则部队之补给,颇受障碍。江之西岸,为南北绵亘之高黎贡山,地形复杂,古树参天,山势险峻,道路崎岖,人马通行,极端困难,加之人烟绝迹,山顶终日降雨,云雾弥漫,最高峰长年积雪,飓风怒吼,气候奇寒,我各部队衣单被薄,官兵冻毙,数以千计。故防者较易,而攻者极难。越过大山至龙川江两岸地区,物产富饶,人烟稠密,敌临退时,将该区域居民驱之山中,凡可利用之军需物资,尽行毁灭,因此非特军队感觉不便,即输送军实之民众亦不堪其苦。迨克复后,当地父老多相率来归,对作战多尽力协助,故进展尚称顺利。惟河川交错,运动不便,对行军作战障碍颇多。幸我将士用命,排除万难,迨进出高黎贡山后,即向腾冲城迈进。”方国瑜还告诉我们,腾冲“其城垣为坚固岩石砌成,高约七公尺,厚四公尺。城之四周,有邱阜森林及西式房屋,可资侧防,形势天然,易守难攻。自倭敌侵入后,因防我部队袭击,已将城垣挖空,构有数层坚强侧防工事,城上每隔十公尺,构有工事一座。其市区内之堡垒,更星列棋布,当我军进出高黎贡山时,敌复利用城门坚固建筑物及阴沟暗道等,加强街巷工事,企图死守待援,此腾城之所以难克复也。”

战争异常惨烈,战后腾冲城一片焦土,无一间完整的房屋,无一片没有被枪弹和炮击击穿、熏染过的树叶,是真正的焦土抗战,这在中国抗战史上也绝无仅有。 腾冲抗战 ,第一次取得战略反攻的全面胜利,第一次全歼入侵之敌,即日方所谓的“玉碎”战,腾冲乃是第一座在全国收复的县城。

引用史料,附以按语,是《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记述战事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点。这种夹叙夹议方式使得这部书涵盖大量敌我双方战报、档案、时事、新闻第一手资料,又以方国瑜之史识来统领,丰富、全面、统一。

腾冲抗战的胜利,有力地促进了滇缅战场的胜利,愈加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战争结束了,所带来的阴霾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已经远去,但历史会永远铭记在腾冲 在滇西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勇士,民族英雄,碧血千秋,气贯长虹!熔铸着方国瑜心血、理想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为我们留下了真实的民族记忆,歌颂了不畏强暴不可屈服的高昂的中华民族之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方国瑜铁笔铸史,对70多年前那一段抗击日寇 可歌可泣却被岁月尘封的血与火的历史所做的记述,所做的特殊的贡献,让我们荡气回肠,同样赢得我们的钦佩景仰,同样不应该也不会被忘记!

1994年6月,在保山地区召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战场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美国、日本的专家学者,当年参加过滇西缅北抗战的远征军战士、烈士后裔以及新闻工作者计 百余人出席会议。会上,举行了方国瑜于1946年撰述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出版印行首发式。自此,对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气冲霄汉的战史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越来越具体、深化。人们在研究这一段历史时,都要用到方国瑜撰述的这部沉寂了四十多年的《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这是研究中国远征军滇西缅北抗战的奠基之作,是第一部记录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的史书。越来越多专事研究抗战史尤其是研究滇西抗战的今人,无不以方国瑜这部开山之作为基础为重要参考。可以告慰方国瑜先生了,他早在70年前所说“作为云南滇西抗日文史资料之一,或有可供未来史学者参考之处,国瑜周历、采访、征集、整理、订正、核实以至编写脱稿所花精力,也就不是白费了”的这段话有幸成了预言 ,他的辛苦和努力确确实实没有白费。

不是吗——参与过松山抗战历史资源普查工作、利用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并研究抗战史的年轻作家余戈2013年写下《1944:腾冲之围》,2014年由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至2015年已印刷第7次, 被评为“2014年中国好书”。该书引用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资料多达70余次。

当然,回望这部煌煌史书也存在些许不足,除个别错字外,还有两点,1、没有出处。方国瑜曾表示“撰稿之初,欲一一注明出处,然每一事,参酌众家,且初稿成,走访亲历其事者,多所商正,而近时事犹在耳,不尽以书为据”,所以他放弃了标注出处的想法 。2、受当时搜集到的资料限制,所叙述的各战役经过难免有详有略,整体上厚薄不均衡。“分别条目,悉视资料之多寡,又不免轻重失宜”,方国瑜70年前对此书撰著感叹“事迹距今太近,纂录之难,有甚于古史者” 。方国瑜那时曾想以“官府档册”为主,但久久没有得到,条件所限,没有搜集到美军、英军的相关资料,也缺乏更多来自日方的信息。 虽然这部史书有着自身的不足、缺憾,但不足以影响书的价值,今天读来并不因瑕疵淹没其光彩,则更见出那个时代方国瑜作为史学家深入战地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之可贵,见出史学家实证精神之可贵!

尤为扼腕可叹的是,这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因各种原因很长时间未能正式出版。1983年4月,曾作为内部资料于《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上刊出,但流传不广。即使是内部资料,能出版方国瑜已很满足了。读时年80岁的方国瑜在该书即将刊印时写下“后记”——“……原稿幸存,实可喜人。……国瑜此稿,所属资料虽非十分完备,但与全国范围内相比,当属稍较完整的一小部分了。数十年来经历如许多且大的波折,今日终于得与广大读者见面,已属难得矣!”令人心酸,更心碎的是这一年的12月24日方国瑜因脑溢血故去了。在他逝世10周年后的1994年6月,在迎接滇西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第一部记录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的史书《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才正式出版。尽管印数不多,却足以使人欣慰。他的高足,云南大学教授林超民先生说得好,该书的出版,“对于科学地研究滇西抗日战争的历史,深入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反抗侵略,捍卫独立、维护和平,英勇斗争的光荣传统,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积极作用。”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九三学社是抗日战争胜利后成立的,研究九三学社历史应以此为开端,如作为政党同抗日战争似乎没有直接关系,此说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九三学社虽是在抗战胜利的凯歌鼓舞下创始,但它的骨干、元老均在抗日战争中尽了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力量,许多人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我们只有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在近现代史、抗战中的努力,才会更明了他们在创建九三学社的初心,懂得他们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的一贯立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前九三学社历史的研究,特别是九三学社先贤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之研究非常必要,也应是九三学社整体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编排、装帧朴实无华,并不起眼,然而数十年过去依然如金子般熠熠发光,掩不去其光彩,无论是不是研究抗战史、滇西抗战的人都会寻找翻看用到它,都能从中得到裨益,受到教育,足见它的价值它的不同凡响。 同时,作为研究九三学社历史的我们也从中看到九三学社虽是成立于抗战后期,但我们的先贤作为个体,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选择,为民族独立、解放,文明进步所做的不懈努力和理想追求同九三学社成立之时的宣言宗旨、同一贯所揭橥民主科学旗帜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这些对于研究九三学社史前史不无启示。

参考文献:

《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 , 方国瑜,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1944:腾冲之围》 ,  余戈,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方国瑜文集第一辑》, 方国瑜著、林超民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方国瑜传》 ,   方福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云南省九三学社简史(1956——2008)》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师范之光》 ,王淑芳、邵红英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正面战场  远征印缅抗战》,杜聿明、宋希濂等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滇西边区考察记》,方国瑜著, (书林书局影印本)(本文作者李书 此文获九三学社第六届理论研究与社史研究工作研讨会征文一等奖)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太康路22号    邮政编码:471000

传真号码:0379-63221122    联系电话:0379-63221122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员会未经许可 禁止非法拷贝备案号: 豫ICP备2021024407号-1   技术支持:青峰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031102000455号

九三学社洛阳市委员会

TOP